Search


#文學改編

最近因緣際會接觸到文學改編戲劇的領域,因為要從文學研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#文學改編

最近因緣際會接觸到文學改編戲劇的領域,因為要從文學研究和人文出版的角度來和導演與談,所以也開始思考一些過去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。

例如,「文學改編戲劇」作為一種文化現象,究竟暗示了台灣的文學創作、出版和跨領域媒合的哪些癥結?

作為廣告修辭,「文學改編戲劇」本身應該是一種以廣大群眾共同的文學閱讀經驗為基礎,進而透過電視、電影戲劇的改編來生產獲利的跨領域模式。但是在台灣卻不是這樣,至少當前看得見的「文學改編戲劇」都有很強烈的反商業邏輯:政策上的電視戲劇改編,是為了回頭推廣文學的價值和美好。反觀電視台自發出資拍攝的戲劇,在文學上不見得會有什麼號召力。

我們需要透過戲劇才能重拾對閱讀的熱情,那閱讀究竟是怎麼死去的呢?如果閱讀是因為臉書而死,或因為其他更刺激的媒體而死,都無法解釋某些文學類型的出版品可以在暢銷榜上還魂的事實。

而且,透過「文學改編戲劇」來推動閱讀的假設,實在有太多的縫隙了。從翻譯文學和改編電影的角度來看,就算趁著電影上映能多少帶動書籍行銷,但我們也都知道觀眾喜愛戲劇,本來就不一定能成為回頭閱讀文本、購買出版品的理由或動機。

換言之,重新建立「消費文學」的理由,或許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和重點。創作者、生產者、研究者或跨領域產業的專業者,如何練習描述一個「文化消費」的理由?而身為消費者,在不景氣的時代裡,固然害怕踩到雷。但是面對好的作品,這個產業環境有沒有提供他持續創作的經濟基礎?

說穿了,文學改編戲劇,可以看成是一場創作者、研究者、生產者、消費者的重新合作:

創作如何描述人的歷史記憶、現實生活與未來圖像?
研究如何為人們的自我理解提供新的視角?
生產者如何創造切合需求、價格合理的文化商品?

然後,消費者必須理解,上述這些生產,都必須建立在非常龐大的「人的生存」之上才能進行。

我們要擔心的或許不是景氣(我從小到大沒有一年景氣過),因為經濟跟文化密切相關,我們要拯救的,是對「文化消費」的常識和信心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A編工事中,某社主編,一級斜槓鄉土文青。出版寒冬中依舊想靠著台灣文學、人文史地取一點暖,談一點時事,說一些編輯大小事,「編輯元素表」無限期推廣中。
View all posts